受访专家: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教授 彭淑牖
卫生部北京医院教授 韦军民
河北省景县王千寺医院医生 曹福鑫
有一种饮料叫“营养快线”,它标榜着能快速补充人体营养素。在临床上,无数危重患者及无法经口摄食的患者同样需要给予营养“快线”,以使其生命得到及时挽救。
近代概念的临床营养治疗分为肠外营养(parenteral nutrition,PN)和肠内营养支持(en-teral nutrition,EN)。这两种营养支持在配液成分上大同小异,通常包括脂肪、多种维生素、碳水化合物、多种微量元素等,但在给予途径上却存在较大差异。肠内营养分为基本饮食、治疗饮食和管喂饮食,肠外营养分为中心静脉营养和周围静脉营养。据了解,肠外营养在基层医院的应用比肠内营养多。不过,专家指出,虽然肠外营养的实施不受年龄限制,但对于老年患者来说,肠外营养应为肠内营养的补充,在肠内营养支持不能达到目标量或禁忌时才使用肠外营养支持。
1 肠外营养不止用于术后患者
河北省景县王千寺医院医生曹福鑫告诉记者,在其医院,肠外营养的应用范围比较窄,多用于术后患者,通过静脉途径向患者供应所需要的营养要素,包括热量(碳水化合物、脂肪乳剂)、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、维生素、电解质及微量元素,以使其在无法正常进食的状况下仍可以维持营养状况、体重增加和创伤愈合。
卫生部北京医院韦军民教授认为,肠外营养的适用人群其实可以更为广泛一些。“例如,胃肠道梗阻、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(包括短肠综合征、小肠疾病、放射性肠炎、严重腹泻、顽固性呕吐>7天)、重症胰腺炎、高分解代谢状态(包括大面积烧伤、严重复合伤、感染等)、严重营养不良等患者,均属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的强适应证。”韦军民说。
另外,如何规范使用肠外营养液也是基层医生渴求的知识。曹福鑫说:“在使用营养液时,我们经常为用药指标犯愁,特别是对于老年患者,担心一旦剂量把握不准或滴速过快,可能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。”
对于用药标准,韦军民强调,由于老年人机体构成、功能、代谢的改变,肠外营养支持应有别于非老年人群。在创伤早期,能量可按15~20kcal/kg·d的比例摄入,恢复期可升高1.3~1.5倍,为20~25kcal/kg·d。摄入比例为:碳水化合物占55%~60%,脂肪占20%~30%,蛋白质占15%~20%。同时,建议老年人使用中长链脂肪乳,ω-3脂肪乳基础推荐量为0.15 g/kg·d。但是,甘油三酯水平高于3mmol/L时应慎用脂肪乳剂,休克未获纠正或氧供不足情况下不宜使用脂肪乳剂。”
另外,老年患者在进行肠外营养时,可每天常规补充水溶性维生素和脂肪性维生素各一支。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时,应持续补充微量元素制剂一周左右。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,可给予小剂量生长激素(0.15 IU/kg·d),持续一周或10天。
2 外科营养支持首选肠内营养
对于基层医院使用较少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,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彭淑牖教授认为,这一观念亟待纠正。彭淑牖说:“当患者肠道有功能,且能安全使用时,应用肠内营养。肠内营养时,营养物质更有利于肝脏的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调节,且能维持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完整性,因此,应作为外科营养支持的首选。”
据介绍,肠内营养分为基本饮食、治疗饮食和管喂饮食,可通过口服、胃管、鼻肠管、胃肠造瘘管来实施。彭淑牖指出,老年患者肠内营养需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补充。通常将1~1.2g/kg·d蛋白质作为基础需要量,在应激时蛋白质需要量相应增加。而肠内营养液的浓度应从稀浓度开始,一周内逐渐增加至所需浓度及量。口服时开始为50mL/h,以后可增加至100mL/h;管饲开始为20~40mL/h,逐渐递增至60~100mL/h。若口服饮食能达到需要量的50%时则不必管饲。